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红色文物背后的英雄品格丨见证左权身先士卒的手枪

时间:2025-07-04 09:54:00

身先士卒见风范

■高 明

图为左权使用过的转轮手枪,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支比利时制造的转轮手枪,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同志的遗物。这支手枪是在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从敌人身上缴获而得,此后,它便一直陪伴左权冲锋陷阵、浴血奋战。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生命的最后时刻,左权手中紧握着这支手枪,6年多时间里,它见证了左权身先士卒的战斗生涯。如今,这支枪柄上带着斑驳铜绿的手枪陈列在展柜内,仿佛在诉说着一位抗日将领以生命践行的带兵真谛:身先士卒是最生动的感召、最有力的动员。

古人云:“将不勇,则三军不锐。”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屡战屡胜,与各级指挥员带头冲锋是分不开的。在身先士卒方面,左权堪称典范。1938年2月,左权和朱德率部在府城与日军遭遇,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左权让朱德在第二道防线防守,自己带两个作战参谋和一个骑兵班前往第一道防线指挥。战士们见到左权副参谋长与自己并肩作战,斗志倍增。在一昼夜时间里,八路军以一个连的兵力阻击了日军3000余人的进攻。左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指挥员“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普通官兵就会“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与8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战争形态虽然发生巨大变化,但“阵地指挥靠前一米,士气提振十分”的道理没有变,各级指挥员要敢于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各项重大任务中冲在前、干在先,以身先士卒的“头雁效应”凝聚众志成城的力量。

越是危急时刻身先士卒,越能彰显指挥员的价值。抗战期间,在一次次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左权总是敢于站在前头,靠前指挥,带领部队筑起御敌的坚固屏障。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危急时刻,左权坚持在一线指挥战斗。当敌机俯冲扫射,队伍一度陷入混乱时,他在枪林弹雨中来回奔走,沉着指挥部队突围;当发现有老百姓未及时撤离,他立刻派兵掩护;当彭德怀的安危受到威胁时,他严令警卫连连长护送彭德怀先离开……左权在炮火最猛烈处英勇战斗、毫不退缩,鼓舞着官兵保持信心、突破重围。“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学习左权的英雄品格,今天的指挥员就要像他那样,把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品质刻进灵魂,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担当使命重任中当先锋、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打头阵,充分发挥指挥员的作用,激励广大官兵不怕牺牲、敢打敢拼,把部队带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身先士卒,不仅表现在战场上带头冲锋,还体现在平时的走在前列。左权是我们党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经验。毛泽东同志曾夸赞他“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周恩来同志评价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无论军务多么繁忙,左权总是挤出时间阅读《战争论》《论新战术》等军事著作。他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被八路军总部列为步兵战斗教育的基本教材;他撰写的《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等40余篇文章,被作为部队训练的教材。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以及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1940年8月,左权参与策划指挥了百团大战。在3个半月时间内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伪军1.8万余人,摧毁铁路400余公里,书写了以弱制强的战争传奇。新时代的指挥员应像左权那样,刻苦钻研军事,把实战化训练作为练强指挥能力、练好战斗本领的重要途径,从难从严摔打磨砺,在日积月累中锻造快速决策、果敢指挥、临机应变、善于协调的能力素质,练就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权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一位我军优秀将领的带兵之道,更感受到他身先士卒所展现出的“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今天,我们缅怀左权同志,就要学习传承他的精神品质,既“挂帅”又“出征”,既亲自抓也带头练,既用声音指挥更用行动指挥,带动部队形成同舟共济、克难而进的强大合力,为强军兴军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