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多维解码人生价值 倾情探寻无我精神——刘颖《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艺术特色赏析

时间:2025-07-06 11:48:00

杨讲生

我是从“天南地北”微信群中得知《海南人大》杂志社原主编刘颖女士又有了新作《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当时作者正在海南南繁基地与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就书中所展现的思想精神进行现场对话,曾任全国各省市人大报刊社社长总编的群友们有幸第一时间观看了这场高水平的直播讨论。大家一边看,一边在群里纷纷为昔日的老同行能出版这样一本有价值的好书点赞。从那时起,我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读这本书的愿望。

人物传记《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新闻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荣登2025年1至2月“中国好书”榜,中宣部“党建好书”2025年2月书单,海南省委宣传部“琼崖好书”1月书单,202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读书”栏目特别推荐。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出版范例,它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事例,展现了吴明珠院士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体现了科学家精神与爱国情怀的高度融合”。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韩少功在本书开篇语中写道:“本书是一份献给失忆者的记忆,代她提交了新中国那一代红色科学家的生命注解”。

那么,为什么一本普通的人物传记出版后会很快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书中讲述的“瓜奶奶”故事真实生动,吴明珠院士献身科学、献身农业、献身边疆的无我精神感动了亿万“吃瓜群众”,这个故事与当代社会现实很容易发生共鸣;二是作家刘颖扎实细致的多渠道采访能力、恰如其分的多维度艺术再现能力、全身心倾情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能力等,同样也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本文拟从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视角出发,对上述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进一步探究这本书成功的原因。

题材典型丰富 主题深刻突出

人物传记是融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一种独特体裁,这对兼记者、公务员、作家于一身的作者而言,驾驭这样的体裁特别适合。但她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却果断拒绝,原因很简单:她认为自己并不熟悉农业领域,对农业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然而,承担该书策划的海南出版社却对作者信心满满,最终由于盛情难却,作者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重庆拜见了主人公吴明珠院士。

大学时期的吴明珠

作者回忆说,她见到吴明珠的第一眼,与吴明珠交谈不到十分钟,就下定决心要写吴明珠了,因为这是一位非常有故事的女科学家,阿尔茨海默症几乎抹去了她的所有记忆,唯独无法抹去她对瓜的记忆。后来的实践证明,作者不仅具有记者非凡的采访沟通能力、环境体验能力;也具有作家丰富的想象能力、人物塑造能力;还具有公务员的政策领悟能力、思想挖掘能力。在不到一年的采访创作中,作者不仅很快熟悉了农业育种这一领域,而且还成了宣传报道这一领域内的“专家型”记者和作家。

写人物传记首先要选择好传主,吴明珠院士无疑是最好的传主,其事迹典型而突出,题材丰富且有代表性。丰富的传主事迹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让这本书言之有物。

从她1953 年毕业于原西南农学院后,主动放弃北京的优渥职位,毅然奔赴新疆戈壁滩开始,便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瓜类育种事业。她在新疆走遍 300 多个生产队,收集整理出 44 个甜瓜品种,培育出红心脆、香梨黄、早佳8424 等 30 多个新品种,使新疆西甜瓜种植面积一度占全国商品瓜区的 80%。

从她1973年前往海南,利用南北的生态差异,一年拼出两代开启“南繁”的事业开始,她如同候鸟一般,春天在新疆选瓜育种,冬天飞往海南岛,周而复始,年年如此——如今,我国西甜瓜的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占到世界的50%以上,海南西甜瓜的冬季生产占到全国的90%以上,并且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每年全岛出岛商品中瓜超过100万吨,产生的经济价值达几十亿元,成为海南瓜果的支柱型品种,为全国西甜瓜的冬春市场供应提供了可靠保证。

从她2002年在上海指导试种7个品种10亩哈密瓜开始,到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吴明珠带领科研团队每年春茬和秋茬开展哈密瓜新品种引种评比试验,成功筛选出“黄皮9818”“西州蜜25号”“雪里红”“仙果”“风味4号”等多个适合在上海、江苏、浙江等东南部地区种植的哈密瓜品种。2014年,我国苏沪杭地区哈密瓜种植面积达6000亩,产值超7000万元。

在海南南繁基地加代繁育

无论北育、南繁、东进,吴明珠都时刻心系人民,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个困难和险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西甜瓜事业,唯独忘掉了自己和亲人,她愧疚父母、丈夫、儿女,大学时代,吴明珠就在日记中写道:“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她最深沉的底色和力量的源泉。即使鲐背之年,她仍说:“我这一生就是没有背叛理想,就是想多结几个甜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正如作者所说,“吴明珠院士的故事太感人了,有关她的题材太丰富了,为她作传,是我一生的荣幸和骄傲!”看得出,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

本书通过吴明珠院士的经历,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她始终将 “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作为科研导向,建立了全链条研究体系,还通过种质资源共享推动我国与世界建立跨境农业合作机制。同时,书中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男性主导的领域中,打破性别角色认知,克服体制性障碍,以娇小身躯扛起千斤重担的决绝与坚韧。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攻坚的协作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吴明珠身上,这六种品质完美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展现,集中体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

形象刻画丰满 性格特征鲜明


作为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就是刻画人物形象。一般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从依据人物特征描写、典型事例叙述、多种手法并用等。人物特征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关键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选取典型事例包括选择重大事件和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等,这些事情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人生追求。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比喻夸张、侧面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形象特征,反映传主的人物性格。

仔细推敲,人物传记最感染人的莫过于对传主性格的真实描述,这往往是读者印象较深,也是作者需下功夫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撰写人物传记的通常套路是以介绍传主的家庭背景开始,再从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依次展开,直至记述中年至老年的毕生经历,其中自然要突出记述其一生的重大成就和有趣故事。

2024年1月3日,作者刘颖在重庆向吴明珠老师送上生日祝福

比如,作者第一次见到老人时这样描写:“老人裹着臃肿厚实的冬装,蜷坐在沙发上,愈发显得身形单薄。她面庞清廋,眉发花白,双眼紧闭,神情寂寥,似乎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孤独,让人感觉她的时间好像停滞了。”“吴老师好!我们来看您来了。”“好,好,大家好!”老人双目微睁,下意识地回应后,不再开口。话题只得从一本本泛黄的相册中打开。交谈中,我们指着她和爱人杨其祐的合照问:“这是谁呀?”老人探过身子仔细辨认后说:“这是我们一起种瓜的同事。”说到瓜,老人突然直起腰身,打起精神来。

通过上述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一个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九旬老人吴明珠院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她几乎什么都失忆了,连自己深爱的丈夫都记不起来了,但却唯独没有忘记自己一生钟爱的西甜瓜,谈起瓜,她的话就滔滔不绝。

本书在刻画吴明珠院士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时,不是简单地将吴老放置在农业科研的背景前,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来刻画。她对西甜瓜育种的执着与热爱,是她生活的主色调,但同时,她也有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和儿女情长的一面,尽管为了人民的利益,她平常只能把这些“自我”藏在心中。


吴明珠和杨其祐在鄯善小东湖边

书中描述她与丈夫杨其祐的深厚感情就特别感人。杨其祐是吴明珠的同级校友、西南农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和水稻专家袁隆平是同班同学,也是上下铺的舍友。当年毕业时,杨其祐是全校唯一一位被推荐到北京农业大学上研究生的西南学子,师从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专家蔡旭先生。但是,为了支持吴明珠的甜瓜事业,杨其祐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北京的学术生涯和美好的政治前途,义无反顾地追随未婚妻吴明珠来到根本不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大漠边关新疆,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在他身患胃癌之后,吴明珠陷入了极大的悲痛和自责中,她专门请假回到南京照顾丈夫,而丈夫临终前那句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则成为全书最动人的注脚。

文化大革命中,很多领导和知识分子都被打成了“反革命”,吐鲁番县委书记李嘉玉和农技站站长吴明珠也未能幸免。书中第八章这样写道:“一天,造反派在吐鲁番人民电影院开批斗大会,李嘉玉戴着高帽子,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牌子,时间长了细铁丝勒进肉里,最后人都站不住了。吴明珠也被戴高帽子挂牌子陪斗,批斗会后被一起拉着游街。”李嘉玉书记对自己身边的吴明珠小声说:“吴明珠同志,是我连累你们了。”“没事儿,您一定要挺住!吐鲁番老百姓知道您是我们的好书记。”这样简短的外貌描写和对话描写,就把那个特殊年代很多领导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境遇以及坚强不屈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很多地方都展现了吴明珠院士坚韧不拔、执着追求、严谨专注、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她在田间地头亲手授粉、记录数据,即便在晚年仍坚持 “夏秋在新疆,冬春到海南” 的候鸟式工作节奏。她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谢绝 “院士楼”,将 50 万元奖金中的 40 万元捐给课题组,这些典型题材的选择彰显了她 “把甘甜献给人民” 的初心。


背景环境真实 细节描写生动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所以,要写好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物,要叙述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作为,就必须向读者交代清楚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交代清楚传主的身世以及家庭环境等,从时空两个方面为人物的出场、成长、工作、影响等作充分准备,从而真实再现历史,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这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吴明珠作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96名出席会议的代表见证了新中国科学史上这场空前的盛会。本书对吴明珠当时去北京参会的情景这样描述:“这是吴明珠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她心潮澎拜,思绪翩翩,没想到自己能进京参加这样的科学盛会,她称之为意外的幸福。”“3月18日这一天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是呀,十年的禁锢粉碎了,知识分子真正翻身了!李嘉玉、吴明珠可以扬眉吐气了!”这之后,吴明珠攻克西甜瓜育种难关的尽头更足了,她要奋起直追,把十年动乱给西甜瓜育种事业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像这样的历史背景,作者在书中都不惜笔墨,详细交代,目的是把人物定格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比如,有关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革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作者都详细描写,从而烘托出吴家世代书香、起伏沉落、以及吴明珠院士在艰苦环境中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如果说交代历史背景是时间,那么描写所处环境则是空间。作者还在书中大量描写渲染主人公所处的茫茫戈壁滩的艰苦环境、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海南岛的南国风光、上海滩的繁华景象等。以及在吐鲁番的烈日下、在海南岛的南繁基地、在上海嘉定区育种试验田,读者都能感受到吴明珠院士与大自然的奋力抗争、与各种社会困难的坚决斗争、以及对科研事业的敬畏之心。

在本书前边的手记《天地见初心》中就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环境描写能力。2023年11月25日,作者与本书策划谭丽琳、责编朱奕等第一次见到吴明珠院士前,作者这样描写:“飕飕冷风夹杂着薄薄水汽,绵密雨丝轻轻飘落在发梢、鼻尖、脸颊,眼眶湿湿的,心也潮潮的。因为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症早在十几年前就无情的抹去了老人珍贵的记忆……一切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老人住在老旧的普通的单元房里,那是一个不大的三居室,屋内的陈设也极为普通,处处弥散着日常的烟火气息。”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吴明珠老人身患阿尔茨莫症的深深忧虑,也把吴明珠老人即使身挂院士仍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环境描写、背景描写外,书中很多地方还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吴明珠院士的科研现场。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它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细节的连缀;事物的结构,就是事物细节的组合。

如她在甜瓜风味物质研究中,创新性引入感官评价体系,这种将生物性状分析与人文消费偏好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拓展了传统作物育种的研究维度,也让读者进一步看到了吴明珠院士在西甜瓜育种科研中的创新与执着。

瓜田里的吴明珠

在茫茫戈壁滩,为收集瓜种资源,吴明珠投入了极致的专注和热情。作者在《娶了一个瓜痴》中这样写道:“吴明珠独自骑着毛驴去农民家看西瓜品种,突然,毛驴受到惊吓,一尥蹶子,她从驴背上摔落在地。定睛一看,不远处一只土狼正盯着她。惊魂未定之际,碰巧一位路过的农民操起一根木棒吓退了土狼。好在摔在沙堆上,她和肚子里的孩子都没什么大碍。”

在海南岛育种基地,吴明珠与同在海南岛进行小麦水稻育种的老同学袁隆平相遇,书中这样写道:“一见吴明珠,袁隆平十分惊讶,心中充满疑问:这还是学校里的那个活泼可爱的校花吗?怎么完全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穿着土气的农村妇女?再看看自己,袁隆平不由得笑了,心中感叹:我不也同样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了吗?”这样的细节让人过目不忘。

感情真挚共鸣 精神表现昭然


情感真挚,故事动人。本书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吴明珠院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西甜瓜育种事业、对家人、对学生的深情厚意。这种自然流畅的深深情感使得书籍更具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得到读者的由衷喜爱。

吴明珠对瓜的热爱是融入血脉里的,是深入骨髓里的,如前所述,即使在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她也依然记得与瓜相关的事情。只要一提起瓜,她眼里有光、嘴角含笑,还会一遍遍唱着《达坂城的姑娘》,因为这首歌中有“西瓜大又甜”。

在她的心中,瓜是她生命的全部,是她一生的追求和寄托。吴明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瓜的育种事业,她培育出30多个优质瓜种,建立起西甜瓜育种栽培技术体系,使我国西甜瓜产业遥遥领先世界。她把育瓜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了瓜,她舍弃首都北京,来到茫茫戈壁的西北新疆;为了瓜,她南下海南岛,过上了候鸟般的迁徙生活;为了瓜,她又东进上海,培育出了30多个适合我国东部地区种植的新品种;为了瓜,她不能尽孝,不能照顾孩子,不能给爱人一日三餐;为了瓜,她辞掉了“副专员”职务……她穷尽一生,只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种对瓜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她对瓜的深厚感情。

总之,为了种瓜,吴明珠什么都不管不问。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记忆犹新,肃然起敬。1983年,新疆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可时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李嘉玉发现农业口报上来的申请职称的名单里没有吴明珠,他问主管职称的同志是怎么回事儿?“吴老师没有申报,我们问了她本人,您猜她怎么说?”主管职称的同志给李书记卖了个关子。“怎么说?”李嘉玉也很好奇。“她说她正忙着给瓜授粉,没空填写这些东西,不能为了一个职称而延误了农时。”“这个吴明珠呀!这个吴明珠!”李嘉玉听了一声长叹,不知是该怨她还是该夸她。只有像她这样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拥有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除了瓜之外,还有吴明珠院士与丈夫杨其祐的真挚爱情。吴明珠与杨其祐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相识,他们都有着“科学兴农、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这份灵魂深处的共鸣是他们爱情的基石。在校园里,他们一起在实验室探讨、在田野间实践、在图书馆默默相守,共同的理想让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珍视。1955年,吴明珠决定奔赴新疆,杨其祐不仅没有反对,还追随她来到了新疆。即使两人暂时分居时,他们的事业也从未中断,杨其祐精通英俄双语,在北京经常为吴明珠翻译国外学术刊物,为她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后来到了新疆,最初两人干的并不是同一份工作,但经常是当吴明珠的育种工作进入关键期人手不够时,杨其祐总是毫不犹豫地前往她的瓜地授粉,成为她最值得信赖的“救火队员”。

杨其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体现了他对吴明珠事业的支持和无怨无悔。吴明珠在丈夫去世5天后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面对儿女的挽留,她说“这是我和你爸共同的事业,我应该以两倍的热情承担他的和我的两份工作,把你爸的损失挽回来,才对得起你爸,对得起爱我们的新疆百姓。”这些话充分展现了她对丈夫的理解和对共同事业的坚守。

其实,埋藏在在吴明珠内心深处的还有她对家人的愧疚与深爱。

吴明珠在怀第一个孩子时,还在火焰山的吐峪沟蹲点,儿子夏夏出生后不到三个月,她便让母亲带回老家去抚养,以至儿子27岁前都从没有叫过一声爸爸和妈妈。后来她的女儿出生在南京,由母亲和嫂子抚养长大,女儿管舅母叫妈妈,这对她和孩子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她对孩子的愧疚之情一直存在,但为了事业,她选择了坚守。

吴明珠的儿子杨夏理解父母为所热爱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吴明珠患病后,杨夏在陪伴母亲度过的十几年时光里,深刻理解了母亲对新疆和海南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每年都会亲自驾车带着妈妈前往吐鲁番和三亚,让妈妈能够在大棚里侍弄她心爱的瓜。

吴明珠院士的一生是为农业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她的坚持、执着、奉献以及对科研的热爱,成为了新时代科研人员的精神楷模,引导读者思考科学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激励着青年学子为了理想勇往直前。

当然,上述这些感情都是针对吴明珠而言的,本书里还有好多地方详细叙述了吐鲁番人民、三亚人民、党和政府等对吴明珠的深情厚谊,还有全书字里行间里都流淌着作者对吴明珠院士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这些感情也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油然而生的,正是这些感情共鸣,才让本书打动了读者,才让吴明珠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你把甘甜献给了人民,人民从心里把甘甜献给你!

感情是自然的流畅,精神是感情的寄托 。如前文所述,吴明珠身上所体现的是科学家精神(包括南繁精神、吐鲁番精神等)。但我在这里想着重谈谈在她身上体现的一种“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崇高品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无我,即极度认真地做一件事,以至到了忘记自己的境界。正是这份无我般的认真,往往才是成事的关键。无我,让我们在做事时真正全身心投入,抛却杂念,全神贯注。无我,这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古往今来,这些优秀的诗句一直都在激励亿万人民为国家为人类的崇高事业而前行。

吴明珠院士的一生是为农业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人类甜蜜幸福生活追求的一生。她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和亿万人民。她的坚持、执着、奉献以及对科研的挚爱,成为了新时代科研人员的精神楷模,引导读者思考科学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激励着青年学子为了理想勇往直前,只有坚持无我,才能不负人民。


结构逻辑严密 语言优美动人


本书结构完整,章节紧凑,线索明晰,逻辑严密。全书采用了按时间先后顺序的方式逐步展示吴明珠院士的成长轨迹与科研历程,从她初入农业界的青涩无知,到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国家级院士科学家,这是个人的经历,家族的兴衰,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这漫长的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时间是主线,是明线;感情是次线,是暗线;空间是横线,是展线;人物是串线,是连线。所有的材料,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所有的场景,都是在这些线索的有序指引下安排就位,逻辑顺畅自然。

全书共十五章,前有开篇语和手记,后有尾声和附录,各章节之间过渡自然,安排合理,每一章节的结尾,通常会引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或对未来的展望,充分激发读者的求知欲。通过 “长江女儿”“阿依木汗”“瓜痴” 等称号的串联,勾勒出吴明珠院士从青涩学生到科学巨匠的蜕变轨迹,通过这些叙事的逐步展开,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吴明珠院士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与进步,经历与奉献。

前不久,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文:《捧出最深处的甘甜——“吴明珠院士传”创作手记》中谈到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作者认为:青年时代,吴明珠孜孜以求:“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人到中年,吴明珠践履笃行:“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耄耋之年,吴明珠初心依然:“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这三句话贯穿了吴明珠的一生,也成了贯穿全书的脉络。

以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本书的线索和脉络,我认为都有道理,但最明确的线索还是“时间轴”,这也几乎是所有人物传记共同的组织线索,用这样的线索串文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94岁的吴明珠回到新疆无比欢喜

本书的作者手记是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出现的,交代了作者第一次采访的所见、所感、所悟;附录的书信是以第二人称的写法,面对主人公,她的学生娓娓道来;正文各章节都是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像一个躲在幕后的旁观者、故事的叙述者、参观的向导者,站在他人的角度,不带任何个人的偏见,向读者客观讲述主人公的生平与经历、故事与情节、家庭与背景、成果与奉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各章节题目文雅有致,大气自然,概括精准,内涵丰富。这十五章的题目分别是:童蒙养正怀大志、青春从来系家国、劝课农桑稼穑艰、舍安就困赴边疆、初试清啼长天破、情比金坚同心结、戈壁滩上一明珠、临风含笑品自高、沐光而行南繁路、暖雨晴风科学春、瓜之甘甜苦中来、跬步瓜田即寥廓、坚而不移若基石、甜蜜初心真国士、不辞长作育瓜人。这些题目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环环相扣。不仅彰显逻辑严密,同时也证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极强,表现语言的魅力十足。

此外,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装帧设计也令人过目难忘,充分感受到翻阅间的艺术韵味。封面以层次设计+异形腰封,透过哈密瓜橙与西瓜绿灵动的色彩搭配,瓜田的清新与甘甜扑面而来,以视觉化的效果诠释了吴明珠在火焰山下育种的甜蜜收获;揭开腰封,错落有致排列的30多个品种名熠熠生辉,形象直观地再现吴明珠在西甜瓜育种领域的卓越贡献。内文全彩,从字体与版面规划到色彩及插图搭配等,共同构筑了本书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的独特之美,无不体现设计者的匠心巧思。

人物传记的文学性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在语言的魅力上。语言优美动人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功,人物传记的语言魅力主要表现在生动形象、真实准确、情感丰富、文采斐然上,本书这几条不仅都做到了,而且样样俱佳,优美动听。

为了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与魅力,体会作者用语之精妙,我们不

妨再欣赏几段她在书中的文字:

嘉陵江畔,缙云山簏,雨雾缭绕中的重庆北碚,空气湿黏,宴会烟灰般的水色贯穿晨昏朝暮。湿漉漉的树叶沉沉垂落,无声无息,粗粝的墙体在雨水的浸濡下,深深浅浅,斑驳陆离。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她一生孜孜以求、践履笃行的誓言,这让后来者有信仰、有目标、有力量、有热情。共和国的甜蜜事业,因之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生生不息。她的人生,如此简单,又如此辉煌!她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她很快乐!我把她的故事讲给所有“吃瓜群众”——我很甜蜜!

三月的天明朗澄净,三月的风和畅轻柔,三月正是种瓜的好时节。东湖积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质好,非常适宜种瓜,自古就有“甜瓜甲天下,东湖甜瓜甲”的美誉。吴明珠想用她的科学方法指导农民种瓜,但瓜农们自认为有着一套非常合适且优良的民间栽培方法,压根信不过这个年纪轻轻的汉族姑娘。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种了数不清的瓜,你一个女干部,怎么可能比我们种得好?”特别是摩沙老爹,觉得吴明珠虽然是来自北京的大学生,但在种瓜这件事上,她怎么可能是对手呢?自己可是远近闻名的瓜把式,那是谁也比不过的。何况他认为,种瓜本是艾尔(男人)的事,小古丽(小姑娘)凑什么热闹呢?

为保证试验地如期播种,勤劳善良的乡亲们顶着风沙烈日和吴明珠一起,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三亩荒地,还在地头用杨树椽子搭了个棚子,吴明珠把这个简陋的瓜棚命名为“品种园”。草湖地湿,吴明珠和二十多个维吾尔族、回族青年一起驻守在瓜棚里。

当只有两人面对面时,吴明珠的小拳头像鼓点一样擂在杨其祐身上:“为什么不告诉我?是来出差吗?什么时候走?”杨其祐深情地望着晒得发红脱皮的吴明珠,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姑娘那被风沙雕琢过的面庞,变得又土又黑。想到她在如此偏远落后的地方独自坚守,他紧紧搂着她:“来了就是一辈子,永远不走了!”吴明珠一把推开他,看着他认真地说:“其祐,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不能为了我影响你的事业,耽误你的前程,不要开这种玩笑。”

……无须我再举例了,我强烈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本正能量满满的好书,书里讲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书中的主人公你可能并不熟悉,但你一定吃过她的瓜;书中妙语连珠,佳句连篇,优美动人,寓意深邃,催人思索,令人回味。

采编团队和吴明珠老师在新疆哈密

人相知,书相遇——这是刘颖编把她的这本厚重大作从遥远的天涯海角邮寄过来时在扉页上写给我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让我思绪万千。是呀,人相知,书相遇,道相同,心相印。过去她是来自海南的编,我是来自陕西的社长,全国每年开两会、宣传工作会、报刊研讨会等,我们总能在不同的地方见面,不同的场合探讨共同的话题,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面了,这几天,我一有空就读她的书,我在被吴明珠故事感动的同时,也理解了她的感动。

我不仅敬佩她在书中呈现出的超强的写作能力,也敬佩她超强的采访能力、材料搜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吴明珠院士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的重度患者,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具有四十年采访经验的我,都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采访搜集了几百万字第一手资料,并顺利完成四十万字的写作任务的。

感谢刘颖主编给我们讲述吴明珠的精彩故事!

我读后也很甜蜜!


2025年7月5日于太白山下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 寿 马宁

审核:姚启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