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人写作正当红。而事实上,素人艺术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进入美术馆收藏了。新近亮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汇集的就是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上世纪70年代收藏至今的众多素人艺术作品。52位艺术家总计259件展品,也包括4位中国自学艺术家的作品,构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原生艺术也即素人艺术展览。
仿佛会跳舞的线条,热辣得近乎灼目的色彩,那么粗犷又那么生动的石雕……踱步于这个展览,人们会不禁忘掉所谓的艺术技巧与世俗的审美评价标准。“野性的张力”“澎湃的,自由的,感动人心的”……开展几天来,观众面对展览频频发出惊叹,让素人艺术的光芒终于掩不住了。“‘原生艺术’并非一个流派,而是一种状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坦言,今天回顾它的发展以及那些闪耀的“无名”作者和作品,是希望能够触发一种思考和感知,关于人性,关于语言未形成时的样态,当然,也关于艺术的未来。也有专家指出,在新大众文艺迎来“全民共创”的时代,对于跨越原生艺术的梳理与呈现,给大众艺术创作也带来一些启发。

一道道人间坎坷,被他们熬成艺术的高汤
素人艺术在艺术史上的提法是“原生艺术”。这一概念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于1945年提出,指的是游离于传统艺术世界之外自学而成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知是不是巧合,参展的52位素人艺术家各有各的传奇人生。“原生艺术的概念蕴含着社会学的维度。”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长莎拉·隆巴迪提到,这些自学成才的创作者通常从事蓝领职业,且往往经历过不同形式的生命苦难,包括疾病、流亡、贫困、孤独、监禁,以及丧亲之痛。但观众从展览中不难发现,这一道道人间坎坷,为他们打开了创作的契机与丰沛的灵感。

戴面具的人、音乐符号、建筑透视图、花卉、动物等丰富图案的奇妙融合,构成阿道夫·沃尔夫利作品的辨识度,而这些密集又充满节奏感的视觉结构,竟由简单的彩色铅笔绘就。这位创作者大半生在瑞士伯尔尼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创作,35岁时开始绘画,最终完成一部壮观的幻想式自传,包含25000页图画,以及拼贴、文学创作、音乐曲谱等不同类型创作,构建出异常丰富而复杂的宇宙。
密密匝匝的线条,几乎填满每一寸缝隙,由曲线和阿拉伯式花纹纵横交错构成的画面仿佛在微微颤动,拉斐尔·隆内的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只见各种剪影轮廓、人的面孔、各式动物和风景逐渐浮现,密集如梦境般的世界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断演变。出生于佃农家庭,12岁辍学,先后务过农,做过电车售票员、门卫、医院护理工、邮递员等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隆内开启了自发状态的创作,使用铅笔、圆珠笔、油画颜料、印度墨水等不断尝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特别选取4位中国素人艺术家在展览中呈现。其中郭凤怡的作品2007年起已进入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收藏视野。39岁从工厂病退后,郭凤怡开始记录脑中的画面,她将半人、半植物及象征性形象交织于犹如刺绣线一般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的网络中,俨然创造出一种多重套层结构,很有特色。而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或许是曾以剪纸艺术惊艳联合国的“剪花娘子”库淑兰。她是陕西咸阳旬邑县的一名普通农妇,65岁那年一次不慎跌落悬崖,昏睡几天苏醒后,用剪纸抚慰心灵。与其坎坷的家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在剪纸中描绘的一个个充满生活情感与灵性想象的世界,就像她在光芒万丈地活着。
不迎合外部评判标准,为自身构筑精神家园
1971年,杜布菲将收藏的5000余件作品捐赠给瑞士洛桑市,形成了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起点与核心。这家美术馆如今是全球独树一帜致力于原生艺术保存与研究的公共机构,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当代艺术与界外艺术的丰富领域。

隆巴迪说到,原生艺术与体制化艺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它更多采用一些非传统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材料的创新使用上,例如回收材料或非标准媒介的运用”。在此次展览中,人们能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像是阿斯东·托伊舍,善于利用“画纸”上原有的污渍和撕裂的破口,还常常通过咖啡渣、烟焦油等来增强画面效果;弗朗茨·雅克喜欢用圆珠笔在旧日历背面或谷物食品包装盒纸板上作画,让这些充当画纸的纸片上原本的模切轮廓清晰可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迎合外部评判标准存在,而更像为了自身栖居而构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原生艺术不容忽视的价值。尽管很多素人艺术家背负着一段艰难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并不是苦难和异样造就的,而是一种他们自己并不认为的天赋,以及被忙忙碌碌的人们忘却或包裹起来的一些品质——质朴、执着和保持真我。

杜布菲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总是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那些无人问津,也无人唤出其名的角落。”在业内看来,原生艺术家的与众不同,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激励人们更密切地关注周遭事物,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给时下的艺术创作恰能带来滋养。
原标题:《是什么让这些素人创作抵达“无羁之境”?》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