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与伤病和解,让足球回归热爱——昆明这群“特殊球员”的周三之夜

时间:2025-08-29 21:15:00

每周三晚8点,昆明新亚洲体育城室内场馆的灯光会准时亮起。不同于常规足球场的激烈对抗,这里没有跳动的比分牌、没有激烈的身体冲撞,只有一群因伤病与足球渐行渐远的中老年人,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拾绿茵梦。

伤病后的足球“重生”

这群人的牵头人是李政,出生于1979年。几年前,在他的号召下,组建起了这支近50人的特殊球队,队员年龄横跨36岁至54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与伤病相关的记忆:膝盖前交叉韧带断裂、赛场骨折、半月板损伤等伤痛。这些伤病曾是他们逐梦绿茵的“拦路虎”,让足球梦蒙上尘埃。

探寻“安全踢球”路径

2025年初,贵州村超、苏超热潮席卷全国,看着屏幕里热血沸腾的赛场,老球友们“我们还能踢上球吗”的询问“轰炸”着李政的手机。简单的一个提问,藏着队友们对绿茵场的渴望,也戳中了李政的柔软。李政的通讯录里,有一个名为“断腿帮”的分组,成员均有严重的足球伤病史,李政自己和队员老谷更是接受过膝盖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医生曾警告“再踢球可能面临坐轮椅的风险”。“得找个让家人安心、又能圆踢球梦的办法。”抱着这份决心,李政查阅国内外中老年足球活动经验,结合队员的身体状况,定下三条“铁律”:零身体对抗、无限次换人、不记录比分。

就连活动时间也是反复斟酌。最后决定每周三晚8点到10点,既避开家人团聚的黄金时段,又借室内场地降低受伤风险,120分钟时长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会因过度疲劳而引发旧伤。

定制“安全足球规则”

球队有套专属的“安全足球规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身体碰撞,哪怕是轻微的推搡,一旦判定犯规,立即交换球权,从根源上减少受伤可能;队员可随时申请上下场,无需等死球或固定时段,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体能最佳的状态下享受运动,避免因体力不支导致动作变形引发风险;不追求高强度的抢断、冲刺,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接配合与战术跑位上,用技巧展现足球的魅力,而非靠力量决胜负;球场边常备冰袋、护膝等护具,以应对突发状况。

“我们踢的是‘太极足球’,重默契、乐趣和技巧,不重刚猛、进球数和力量。”54岁的队员老王笑着打比方。医院的统计数据更成了大家坚守规则的“硬依据”:足球运动导致的伤害占所有运动伤害的23.7%,其中前十字韧带损伤占总运动伤害的40%。这些曾让队员与家人产生矛盾的数字,如今成了大家共同遵守规则的共识。

家属从“反对”到“守护”

每周三晚上,场馆外,几辆私家车在静静等候,车里坐着的是曾经对家人踢球“坚决反对”的家属。“我老公上次做韧带断裂手术,我在医院守了整整两周。那种担惊受怕的滋味,我再也不想体会了。”李政的妻子坦言,现在这种温和的踢球方式让她彻底放心,“总比他在家闷着喝酒、打游戏强,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政的手机里存着一条格外珍视的短信,是队员家属发来的:“李哥,谢谢你还能让我丈夫重新享受踢球的快乐,只是拜托你多帮我盯着点他,别让他太拼。”这条嘱托被他视作团队获得的“最高荣誉”。

如今,球队形成了独特的“家庭友好型”足球文化。120分钟活动不拖延、队员互相监督强度、提前向家属公开流程,让家人安心。队员张先生说,安全踢球后,既能让压力随汗水流走,还能和妻子分享球场趣事。

推广“安全足球”,赋能全民健身

当下,人口老龄化加深、全民健身意识增强,这种无对抗、重技术的“安全足球”模式,正逐渐显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如今,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类似中老年足球群体,开展以“降强度、保安全”为核心的活动。

目前,李政团队正在昆明推广无对抗足球活动,希望将这套“安全足球”模式传递给更多中老年群体。“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足球从来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运动,中老年人也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乐地享受奔跑与传球的乐趣。”

周三晚10点,新亚洲体育城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队员们互相道别,约定着下周再聚。李政慢慢走向停车场,右膝的旧伤偶有隐痛,但此刻,他的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这场“安全足球”,让热爱延续,也让生活更具光芒。

来源:云南老年报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