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将乌梁素海的一滴水放大400倍,他们看到→

时间:2025-08-12 11:43:00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大地上,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系列报道《感知生态之变》,从经济社会前行的脚步中、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感知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动力。今天让我们进入微观世界,看看曾经污染严重的“黄河之肾”乌梁素海,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乌梁素海,被誉为“黄河之肾”,是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这段时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忙着对乌梁素海水体进行例行采样和分析。

在高倍显微镜下,一滴水放大40倍后,看到了枝角类、桡足类生物缓缓游动。放大400倍,看到硅藻和绿藻在轻轻摇曳。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小生命”感知着湖泊生态的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列宇介绍,他们在乌梁素海已经发现清水物种30多种,说明乌梁素海的水质和水生态越来越好了。

但十多年前,这片水域却一度危机四伏,八万亩湖面被黄苔覆盖,鸟类和鱼类大面积死亡,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村民侯海燕回忆,以前水都发黑了,船一走过,翻出的淤泥都是臭的。

拯救“黄河之肾”迫在眉睫。关停排污企业、兴建污水处理厂、清理湖中淤泥……但效果并不持久。2018年开始,国家对乌梁素海流域启动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这里迎来系统性转折。

“从原来的单纯治湖泊转向系统治流域。从生态修复的要素来讲,从原来的单要素治理转向了多要素治理。”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

乌梁素海流域兼具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复杂生态要素,形成互联共生的生态体系。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和十三条干渠引入河套平原1100万亩农田,十二条干沟则将灌溉后的农田排水汇入乌梁素海。

纵横交错的沟渠像血脉一般贯穿大地。但曾经,水中携带大量化肥、农药残留,也一同注入湖中,成为主要污染源。而如今,精准高效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已覆盖河套灌区近40%的面积。

“省肥省水,产量提升了,品质也好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村民王锁表示。

污染源减少,水质自然改善。十几年来,科研团队不间断地采集水样,加入反应试剂,通过颜色变化观察氨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浓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杜彩丽介绍,黄色越深,代表水中氨氮含量越高。蓝色越深,代表水中磷含量越高。

从颜色深浅中,能直观感受到水质的改变。从2011年到2025年,乌梁素海的氨氮浓度下降了60%,磷含量下降了70%。

十年间,高分卫星记录下乌梁素海流域更广空间的生态重塑。

·乌兰布和沙漠边缘,118万亩植被蔚然成林,每年拦下25万吨风沙;

·乌拉山及周边的1100多个矿坑“伤疤”被填平,锁住流失的水土;

·乌拉特草原人工增绿6万亩,成为天然的泥沙“防火墙”。

我国重塑1.2亿亩生态新版图

像这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目前,已经在高原生态屏障区、流域重点生态区广泛展开,保护修复面积超过1.2亿亩。

调取无人机在同一区域、同一视角拍摄的画面可见:

贺兰山东麓,146平方公里矿山等受损土地逐步恢复自然本貌,消失多年的雪豹、鹅喉羚重回人们视线。

巢湖流域十八联圩湿地,昔日鱼塘变身观鸟生态岛,每年对外输送4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

山水相依,共生共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在广袤大地上重塑生态新版图,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留下绿色空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掌上巴彦淖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