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近日在央行等三部门联合起草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悄悄退场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聚焦的要求——只有在一次性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贵金属交易、金融产品销售等特定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才需开展尽职调查、登记身份信息并留存资料。
这一删一改,看似细微,却直击监管逻辑的核心——反洗钱不是搞“全民过安检”,而是精准锁定高风险资金流。此前的“5万元登记”要求,本意是防范洗钱,但执行中容易“一刀切”,把取自己钱的普通人当作潜在嫌疑人。结果呢?合规成本高、客户体验差、公众抵触情绪大,还分散了金融机构盯防真风险的精力。
监管的威力不在于查得多,而在于查得准。盯着金额死看,不分用途、不看交易特征,就是“懒监管”。洗钱从来都不是只靠金额就能筛出来的,聪明的资金转移往往避开明显的大额标志。相比于简单粗暴地卡金额门槛,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交易类型,结合客户身份、资金来源、交易习惯等综合研判,才是抓真问题的办法。
当然,“5万元登记”退出,并不意味着可以松懈。反而意味着,金融机构要在技术和制度上升级:KYC(了解你的客户)要更深入,交易监测系统要更敏锐,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要更顺畅。否则,失去了金额门槛的筛子,风险资金就可能从漏洞里溜走。
金融安全要保,公众的正常交易便利也要保。好的监管,是既能防住“黑钱”进出,又不去为难那些合法取钱、用钱的人。粗糙的“一刀切”只会制造摩擦与反感,精准、智慧的监管,才是真正的强监管。
这次征求意见稿的调整,就是一个信号: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守住底线,不妨用更智慧的方法。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