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不一样的金融人:他们扎根田埂,助推乡土变革

时间:2025-07-23 17:21:00

谈及金融从业者,大众第一印象往往是:衣着光鲜亮丽、在写字楼里谈笑风生、动辄操盘亿万资金……然而,有一群不一样的金融人,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穿行于鸡笼牛舍,不仅没有传统金融人的精致优雅,甚至时常有些灰头土脸。筚路蓝缕背后是一颗为农奉献的赤诚丹心,他们以专业为犁,深耕“三农”沃土;以奉献为种,播撒希望之光。

7月20日下午,由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农担”)举办的“九载耕耘路故事绘振兴”第二届故事大赛决赛在南京顺利收官,来自省内17家分公司的选手分享了他们与农担共成长、同进步的流光碎影。成立九年来,江苏农担用专业服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金融力量助推乡土变革。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领略政策温度与乡土韧性相碰撞时,擦出的炽热动能。

“以前贷款都被嫌土里刨食”

金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支持力度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成效。但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涉农领域过程中,难以解决金融产品与需求不匹配、授信难等痛点,广大农业生产主体也时常面临“缺抵押、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农担成了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

“以前贷款都被嫌土里刨食。”志禾农业负责人拍着冷链车门告诉江苏农担响水分公司工作人员徐新杰,即便手握韩国客商的百万订单,却因“轻资产”“无抵押”,难以获得正常融资。在获知情况后,响水分公司及时伸出援手,与该负责人敲定了成年子女反担保方案,并利用邮储银行“零保费”的窗口期,协调邮储银行进行跟踪授信,成功解决了志禾农业扩建冷库所需的资金缺口。

同样面临融资难问题的还有返乡创业的“草莓姑娘”华梦丽。“那段时间,我几乎跑遍了所有银行。”华梦丽回忆道,“但因为农业项目风险高、缺乏抵押物,贷款申请一次次被拒绝。”就在精心规划的发展蓝图即将化为泡影时,江苏农担句容分公司主动服务,在经过全面调研后,不仅为华梦丽提供了200万元担保贷款,还主动协调句容农商行,为其争取了最优惠的贷款利率。

除融资难问题外,对特色农业产品的评估也是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难点。常熟东方锦鲤有限公司的养殖池里,一尾尾色彩斑斓的锦鲤悠然游弋,宛如水中绽放的牡丹。然而,这些市价不菲的锦鲤却无法成为养殖户老刘抵押融资,只因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评估锦鲤的真实价值。老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江苏农担苏州办事处,工作人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完善评估体系,最终为老刘争取到了300万元担保贷款,帮助其锦鲤产业“更上一层楼”。

“口袋里掉落玉米粒”

每一次助农纾困成功的背后,有赖于江苏农担人过硬的专业能力,更有赖于他们坚持向下扎根、与农户“手牵手、心连心”的不懈努力。

2013户、143526万元、85803公里……大赛上,来自江苏农担睢宁分公司的张耕用一连串数字展现了农担人用脚步丈量睢宁每一寸土地。正是这日复一日的“行万里路”,让这群平均三十多岁的金融人,从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走向广阔田野,从纸面理论走向烟火实践,诠释着江苏农担“两脚泥、晒黑脸、睡地板”的精神信仰。

为实现精准滴灌支农,帮扶河蟹产业,江苏农担兴化分公司主动下沉融入农业场景,重点围绕河蟹产业,坚持走村入户,累计走访宣讲逾百场、近万人次。在兴化全域,建立了26个乡镇农担工作服务站,聘任了480名村、居委会农担联络员,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有关合作银行实现了服务网络、政策宣传、走访主体、服务农户四个“全覆盖”。以此为基础,最终为兴化河蟹产业注入了蓬勃动力。

有次开会时,江苏农担涟水分公司工作人员朱楷口袋里掉落出玉米粒,让会场瞬间安静了几秒。这些令人惊讶的玉米粒却是朱楷与农户交流的“法宝”,通过将其摆成“反担保物”模型,让农户更容易明白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朱楷坦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往往不是数据鸿沟,而是认知差异。”几粒玉米粒不仅打破了金融知识链接乡土中国的障碍,更传递出江苏农担人的职业温度。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只有脚踏实地的服务。当金融真正走进乡土,它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乡村振兴路上坚实的足印。对于江苏农担人而言,最好的奖励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暴雨夜蹚水去关养殖户的猪圈门时,大爷塞给的烤红薯;下雪天送客户回家时,非要分与的半袋炒花生米。

“从锄头迭代至键盘”

农业担保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在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以外,江苏农担还着力于为农户提供从技术培训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运用资金的“乘数效应”,充分激活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新农人”陈瑞华因融资问题结缘江苏农担如东分公司,不但成功纾解资金困境,更在面临滞销困境时,得到了来自江苏农担的坚定支持。江苏农担还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协同效应,联合多部门为老陈打造了一个集生产、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以前只想着怎么种好地,现在农担帮我打开了新天地。”陈瑞华发出由衷的感慨。

走进南通盛牧生态农业园,足以颠覆人们对养殖场的传统认知——这里绿树环绕,空气清新,18万羽蛋鸡在智能化鸡舍中享受着“五星级”待遇。然而,几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仅有5排砖头瓦房、设施简陋的小型养殖场。蜕变背后,离不开江苏农担海安分公司的多次支持,2018年,积极联动海安农商行建立绿色通道,为养殖场转型升级提供了启动资金;2022年,为养殖场争取贷款贴息及项目补助支持,助力其完成品牌建设。

一座养殖场的转型升级,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江苏农担践行为农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农业现代化的精彩缩影。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正迈入发展快车道,江苏农担与无数怀揣梦想的“新农人”一道,致力于助推乡土中国实现从锄头到键盘的生产方式迭代。站在新时代的田野上,江苏农担将继续以“担”为笔,以“保”为墨,在广袤乡村书写更多“银担协同解民忧、政担联动惠三农”的精彩故事。

【专家点评】

江苏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胥爱贵:

九年时间,让充满蓬勃朝气的江苏农担凝聚出坚韧奋进的顽强斗志,以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辛勤“耕耘”江苏“三农”沃土,共同描绘乡村振兴蓝图,通过这些平凡普通、发生在身边的农担故事,见证了江苏农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行动部署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细微之事铸非凡之路。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省资产评估协会会长、省财政厅原一级巡视员李建平:

17位选手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分享和精心准备的现场演示,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农担人不畏艰难的坚韧品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对推动江苏农担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江苏农担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期望农担战线的青年员工们,要坚守主业主责,做强做优农担业务规模;要永葆为农初心,努力打造能战善战的农担铁军;要加强政策研究,合力推动农担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陆华良:

本次决赛的故事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农担工作的各个层面,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展现了农担工作的全貌。选手们在讲述故事时,情感真挚而饱满,仿佛听到了农担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不屈。在聆听了一个个动人的农担故事后,我深受触动,这些故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农担人在助力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道路上的奋斗历程。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龙耀:

农担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担人扎根农业农村基层不断成长,希望江苏农担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稳致远。

【记者手记】:走在田埂上的农担人

置身于江苏农担第二届故事大赛现场,空气里激荡的不仅有演讲声浪,更有深耕泥土的热忱。这群不一样的金融人眼中,满是理想四射的光芒。晒黑的脸庞、沾泥的双脚、在地板上和衣而卧的夜晚……他们的故事里有股动人的“农情味”。这些新时代的农担人,以专业为犁铧,以初心为种子,在广袤的江苏大地上耕耘不辍。他们识得破伪装的陷阱,更捧得出滚烫的真心,为田野注入的不仅是金融活水,更是扎根泥土、与农同脉的赤诚。这份担当,恰是沃野千里最坚实的底色。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