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面色苍白、时不时犯恶心,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那高高肿起的额头,轻轻用手一按,凹下一个坑,十多分钟都无法复原,还觉得小腿一阵阵发麻、抽筋。28岁的余帅(化名)吓坏了,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医院供图
钓鱼钓了近3小时
“头怎么会肿起来了?”浙大一院庆春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佳详细追问才得知,酷爱钓鱼的余帅,趁着周末打窝、下竿、守钓,在正午近40℃的高温里,忘戴帽子的他在河边蹲了将近3个小时。
期间,虽然有零星几条小鱼上钩,但余帅盯得头晕眼花,也一直没蹲到自己心仪的大鱼。等他发现皮肤被晒得又红又紧时,再一摸光秃秃的脑袋,已经整个红肿了起来,尤其是前额肿得像是“南极仙翁”。同时,他还觉得有些头晕和恶心。本想钓上一天的他不得不提前结束战斗,在回去的路上,踩油门的右脚开始不自主的一抽一抽疼痛。
“你这是‘热水肿’!幸好及时撤退,再钓下去,说不定会发生热晕厥甚至热射病!”余帅听了医生的分析,大吃一惊。
徐佳说,近来,中招“热相关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在余帅之前,有一个年轻女士前来急诊就诊,原本身材苗条的她双腿却肿得胖胖的,按下去也是久久无法复原的“肉坑”。因为前一天和好友们顶着烈日骑行,她同样也“中招”了“热水肿”。
好在经过及时评估和处理,两人都很快得到恢复,对“热”的威力也更有敬畏了。
还有患者长时间身处空调房,突然进入室外高温环境,人体难以迅速适应超过5℃的温差变化,导致脑血管痉挛,进而诱发急性脑梗被送来抢救的,虽然化险为夷,却令人惊心痛心。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7℃左右,而大脑下丘脑中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就像一台“恒温空调”的控制器,它会根据环境和人体情况的变化,通过调节人体散热、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高于身体核心温度时,对流、传导和辐射散热不再有效,主要靠蒸发散热,而在高湿度(相对湿度>75%)环境中,蒸发就不能很好发挥作用。这时,人就会热出病来。
热出来的病还不少
专家进一步解释,按照病情由轻到重,直接“热出来”的疾病(人们常说的“中暑”)包括热疹、热水肿、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最严重的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三联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相当“狡猾”,不光在大太阳底下暴晒容易“中招”,在不透气的小空间里待久了,也可能被它盯上哦!就像有些爷爷奶奶,夏天总舍不得开空调、吹风扇,天天闷在又热又不通风的屋子里,那可得小心啦,热射病说不定正偷偷等着“找上门”呢!
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姑娘,如果本身正感冒、拉肚子或是吃了药,在大热天高强度运动训练后,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庆春院区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表示,每年都会遇到因为热射病最后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患者。热射病抢救不及时,会出现急性循环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肝衰竭、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横纹肌溶解、凝血功能紊乱与脓毒症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虽然不同地区的热射病死亡率不同,但基本在20%~30%左右。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患者来说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
如何预防热出毛病
若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或体温升高(≥38℃)、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降温、补水,如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日常冷热环境交替时温差不宜超过5℃,如果从冷环境转到热环境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也要注意通风,少量多次补充温水,等待身体恢复;不猛灌冰水,以免刺激血管急剧收缩,若症状较重,要第一时间就医。
如果发现严重中暑乃至热射病,从现场开始就应该展开急救,遵守“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做到“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