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谷新村谷汪寨的深山之中,云雾如轻纱般缭绕,一处青瓦白墙的院落静静坐落于翠绿山林间,潺潺溪流声为这座院落增添了几分灵动。日前,这里聚集了来自省内外的3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在为枫香染保护基地开馆营业欢歌载舞。

陈静正在用枫香油描画。
进入枫香染保护基地,仿佛踏入画布上的青瓷世界。展厅内,一床收藏的被面,是收集而来的传承老物件,纹样繁复,凤凰、牡丹等图案在棉布上舒展,尽显百余年风采;展架上,融入现代元素设计的围巾、玩偶、儿童服饰等,有的印着醒狮镇独特的山水轮廓,有的缀着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元素,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在此实现了巧妙融合。
枫香染,是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黔南、黔东南一带的一项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独特,花纹雅致,独具风格,寓意吉祥。图案极具感染力,因色泽与青花瓷器极为相似,被誉为“画布上的青花瓷”。

陈静给孩子耐心示范指导。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借助枫香染的元素来画画,大家可以尽情想象,那些美丽的花纹就如同从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 在培训室里,身着民族服饰的陈静正耐心地给孩子们传授枫香染技艺。
陈静,是龙里县醒狮镇枫香染保护基地的负责人,她不仅是枫香染的传承人,还是布依服饰、布依山歌的传承人。
她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不时蹲下身子,握着孩子的小手细心指导:“这里的线条可以再流畅些,就像溪水流动那样。”她的指尖轻触画布,示范着枫香染独特的纹路走向。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逐渐成形。

陈静正在染布。
陈静之所以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枫香染,是因为她明白,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根基。孩子从小接触枫香染,不仅能让他们从中汲取民族艺术素养,也能让孩子们把枫香染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她希望能把这门古老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枫香染基地建在深山里,环境虽然艰苦,但却为枫香染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丰富的枫香树资源,水质纯净,气候适宜,非常适合进行枫香染的原料采集和制作。

布由绿色变成蓝色。
“我们用的枫香油,被称为‘枫树的眼泪’。在布上作画时,这枫香油滴落在布上,仿佛祖先的灵魂苏醒过来。作画过程中,我们心中满是神圣感,感觉在用笔与祖先对话。”陈静向笔者展示枫香染制作过程时说道。非遗在现代年轻人中审美断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她希望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为枫香染技艺打造一个纯粹的传承空间,让人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感受枫香染“画布如画心、黑白见乾坤”的传统文化魅力。

枫香染传承保护基地。
在展示枫香染的制作过程中,陈静拿出一个装着深褐色枫香树脂的小陶罐。用毛笔蘸取枫香液,在白色的土布上绘制图案。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花型便跃然布上。随后,将画好的图案放入染缸反复浸染。“布染是古法染,所以我们这个布放下去之后过几分钟拿出来氧化。你看现在是绿色的,它正在慢慢氧化为蓝色。如果你一直放在里面不动,就算是放一百年它都不会变色。”

手工绘制的民族服饰。
陈静自幼在布依族文化熏陶中长大,曾在惠水、苏州、赣州等地学习服装剪裁,她经营的“陈静布依坊”民族服饰店在龙里县颇具名气,为满足民族服饰多样化的市场需求,2019年拜入国家级非遗枫香染传承人杨光成门下,仅用4年时间就掌握了枫香染的全套技艺,将枫香染技艺融入服饰设计后,市场反应很不错,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随着生意逐渐红火,有了一定的积蓄后,陈静萌生了回馈家乡的想法。她与丈夫商量后,决定带着技艺回到家乡,在家乡建设一个以枫香染服饰、布依服饰为主的基地,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

陈静正在用枫香油描画。
“刚回来时,看到村里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孩子们放学就沉迷游戏,老人们不出门便无人交流。”陈静说,“我想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远离手机学画画,也想给老人们提供一个挣零用钱的平台,比如我做衣服时,请他们帮忙钉扣子。哪怕一天只有10元,能让他们在一起交流,不那么孤独也好。”
“没有政策托底,再好的技艺也飞不出大山。”谈起基地的建设,陈静十分感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一大困境就是经济效益比较薄弱。“首先我们非遗一开始是不能变现的,乡亲们要养家糊口,开始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来学,但没有坚持几天。第二是这里路不太好走,吸引不到多少人到这里来。”

用枫香油脂作画。
面对困难,陈静和丈夫没有放弃。他们首先组织父老乡亲进行了乡村整治,修整了通村路,让外面的人进得来。经过多方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东西部协作投入130余万元用于枫香染保护基地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了展厅、工作间和培训教室等。
保护基地建成后,极大激发了陈静的创新创作激情,她将枫香染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时尚围巾、儿童卡通服饰、店堂饰品、桌面摆件等,针对中老年健身群体开发设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健身服饰更是深受消费者喜爱。

展架上的玩偶。
基地建成以后,这里成为专家学者、民族文化研究者的胜地。“目前暑期研学课程基本上都排满了,外面的人引进来以后,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增收,他们的土鸡蛋、玉米这些土特产都能卖出去。而且人来了就有消费,也能拉动我们地方的经济。”陈静说。

展厅内。
夕阳西下,陈静将新染好的布料挂在晒架上,蓝白相间的纹样在暮色中格外鲜亮。她对笔者说:“在东西部协作的支持下,枫香染保护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我们想把附近心灵手巧的村民集中起来,教他们画画、做玩偶、手办等,让村民们都掌握枫香染技艺。”坚定的话语里,有传承人的坚守,更有新时代乡村的希望。(文/图 陈娟、冉燕、王家丽)

基地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