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鲜啊!”浙江男子贪恋这口美味,险些截肢,这种“隐形杀手”要当心

时间:2025-08-12 16:53:00

近日,一位额冒汗珠的男子神色紧张地冲进医院急诊室。原来,前一天他在处理活鱼时手指不慎被鱼刺刺伤,引发严重的脓毒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危及生命。

上周东海“小开渔”来了,梭子蟹等活蹦乱跳的海鲜重上人们餐桌,医生提醒,一种凶险的感染也可能随之增多。

以为是痛风

差点截肢送命

60出头的老李(化名)一连吃了几天肉,想来条鱼换换口味。 上午鱼买来后,老李负责清理,谁料想,右手无名指被鱼刺扎了下,伤口比较小微痛,便没放在心上。当天下午,右手手掌出现胀痛感,老李有5年痛风史和10多年的高血压,便以为是痛风发作,到附近社区医院挂水治疗。

然而,到了第二天,伤口越发红肿疼痛,整只右臂都开始肿胀,多处出现水疱,还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老李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挂急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脓毒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

“这两种病症十分凶险,尤其是坏死性筋膜炎,发病迅速,可导致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广泛坏死,如不及时救治,会引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医生说。

各项化验结果显示,细菌已进入血液,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凝血功能差……老李到急诊后没多久就出现休克症状。情况紧急,经该院手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医师卢鸿瑞会诊后,当机立断立即开展急诊手术。

“手术中,我们发现感染已经蔓延至整个右臂,整条手臂的筋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坏死,不得不将患者右臂多处切开,彻底清除坏死筋膜……”

很快,这次感染的“真凶”也浮出水面——病原体微生物测序(DNA)提示为创伤弧菌。资料显示,感染创伤弧菌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过50%,72小时内未进行相应处理的,病死率增加至近100%。“当创伤弧菌侵入伤口时,会快速繁殖,引发组织溃烂坏死,就像一场无声的 ‘肉骨蚕食战’在体内爆发。老李若再耽搁些时间来医院,就很危险了。”卢鸿瑞回忆,以前也遇到送来太迟了病人,为保命不得不截去一指。

来源:医院供图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所幸救治及时,老李在多学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顺利度过生命危险期,也幸运地保住了手臂。出院时,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十分感激。

戴手套

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

卢鸿瑞主任介绍,创伤弧菌被称作“海洋中的隐形杀手”,是目前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常存活于温暖海水中。主要有两种感染途径,一是消化道感染,生吃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龙虾、蛤、蚌等海产品,创伤弧菌会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二是伤口感染,破损皮肤接触污染海水或海产品就可能感染,上述患者被鱼刺扎伤手指,创伤弧菌很可能借此进入体内。

“虽然创伤弧菌感染发生率小,但死亡率极高。免疫系统较弱人群更容易受到‘攻击’,像有慢性肝病、长期嗜酒、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更易感染且出现严重并发症。”卢鸿瑞说,感染后症状多样,原发性脓毒症表现为急起发热、寒战等;伤口感染会出现肢体局部皮肤、肌肉坏死等,甚至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上述患者被扎伤手指后引发脓毒血症、坏死性筋膜炎就属此类严重情况。

卢鸿瑞还提醒,淡水鱼也可能携带创伤弧菌,上述患者就是处理淡水鱼时扎手被感染。一般认为,这可能与环境改变下创伤弧菌的进化,或淡水和海水水产品交叉污染有关。

防范创伤弧菌感染可以这么做:首先,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避免被划伤,务必做到生熟分开;其次,彻底烹煮海鲜再食用;第三,身体有伤口或免疫力低下时,暂别海水;从事海边工作或在海边游玩、像挖螺、挖螃蟹等的人群,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戴手套、穿靴套。一旦被鱼刺刺伤或伤口碰到海水,要用碘伏消毒;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刘千 通讯员 宋黎胜

最新文章